密切聯系科研單位實際 深入推進正風肅紀反腐
一、深刻把握風腐同查同治的深刻內涵
正風、肅紀、反腐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環節,三者相輔相成,有機統一。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作風建設、紀律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重要論述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,我們深刻認識到,作風問題關乎人心向背,紀律是黨的生命線,反腐敗斗爭是一場輸不起也不能輸的重大政治斗爭。尤其要深刻認識和理解風腐同查同治的深刻內涵,認識到不正之風與腐敗問題同根同源、相互交織,必須一體推進整治,從思想根源上筑牢拒腐防變的堅固堤壩。一是要認識到“風腐一體”的關聯性。作風問題是腐敗的溫床,比如形式主義掩蓋利益輸送,官僚主義滋生權力尋租。而腐敗往往伴隨作風腐化,比如享樂主義催生權錢交易。二者互為表里,需要同步治理。二是從“小問題”防“大腐敗”。通過嚴查公款吃喝、違規接待等看似“小”的作風問題,深挖背后的利益交換、權力濫用等腐敗線索,避免“小管涌”演變為“大塌方”。三是標本兼治綜合治理。既打擊顯性腐敗,如貪污受賄,也整治隱性作風頑疾,如科研經費浪費、評審不公,并通過制度建設,如透明化審批、強化監督等,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。
二、聯系實際,對標對表,一體推進農業科研單位風腐同查同治
科研單位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,風腐同查同治對其具有重要意義。農業科研單位作為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,在推進正風肅紀反腐工作中需結合行業特點和實際風險點,采取針對性措施,確??蒲协h境風清氣正。
(一)聚焦關鍵領域,強化風險防控
1. 進一步加強科研經費管理。完善透明化流程。嚴格規范科研項目經費的申請、審批、使用和報銷流程,建立公開透明的資金使用公示制度,防范虛報冒領、挪用資金等問題。強化動態審計。引入第三方審計機構,對重點項目、大額資金進行定期抽查和專項審計,重點關注設備采購、差旅報銷、勞務費用等高風險環節。
2. 進一步加強科研項目管理。規范評審機制。完善項目立項、成果驗收、評獎評優等環節的公開評審制度,進一步完善專家匿名評審、利益相關方回避制度,杜絕“人情項目”“權力尋租”。加強全周期監督。建立項目全生命周期跟蹤機制,通過信息化平臺實時監控項目進展和經費流向,防范“重立項、輕管理”的問題,確??蒲许椖抠|量。
(二)緊盯重點人群,加強紀律教育
1. 強化領導干部的責任。落實“一崗雙責”,將黨風廉政建設納入領導班子考核,在人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重點崗位,如科研管理、財務、采購等人員定期輪崗交流,避免長期任職形成利益固化。開展“廉政風險點排查”,針對權力集中崗位,通過簽訂廉政承諾書等制定個性化防控措施。
2. 落實科研人員責任。結合農業科研特點,開展警示教育,通過認真反思李寧案件等典型案例,如套取科研經費、成果轉化利益輸送、數據造假等,以案釋紀,強化科研誠信與廉潔意識。樹立廉潔奉公標桿。宣傳扎根基層、廉潔奉獻的科研典型,營造崇廉尚實氛圍。
(三)規范成果轉化,防止利益輸送
1. 完善成果轉化制度。不折不扣落實國家關于科技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有關規定,完善明確科研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,規范知識產權轉讓、合作開發等流程,防止個人或小團體利用職務便利謀取私利。建立利益沖突申報制度。要求科研人員在參與企業合作、技術入股時主動申報利益關聯。
2. 強化市場對接監督。對與企業合作的橫向課題、技術推廣項目進行合規性審查,重點監督是否存在“虛假合同”“虛高定價”等問題。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,對成果轉化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進行獨立評估。
(四)深化作風建設,整治行業頑疾
1. 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。簡化科研管理流程,減少不必要的填表、檢查,推動“放管服”改革,讓科研人員聚焦主業。堅決克服“重立項輕實效”“調研走過場”等問題,建立以實際貢獻為導向的科研評價體系。
2. 糾治不正之風。整治“學術不端”,如數據造假、論文抄襲和“圈子文化”,如導師團隊利益捆綁,暢通舉報渠道,設立學術道德委員會獨立調查。針對農業科研下鄉頻繁的特點,整治規范報銷差旅費用、接受基層單位超規格接待等問題。
(五)創新監督手段,提升治理效能
1. 建立數字化監督平臺。借助AI開發智慧化的科研經費管理、項目進度跟蹤、成果轉化公示等一體化信息系統,實現數據留痕、風險預警。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,篩查異常數據如頻繁關聯企業報銷等。
2. 加強基層監督網絡。在科研團隊、試驗基地設立監督員,延伸監督觸角,重點監督田間試驗物資采購、勞務用工等小微權力。鼓勵群眾監督,建立“科研+紀檢”聯合巡查機制,對涉農項目如新品種推廣、新技術示范開展實地走訪。
(六)嚴肅執紀問責,形成震懾效應
1. 精準問責。對科研腐敗問題“零容忍”,重點查處虛報冒領、權錢交易、利益輸送等行為,典型案例內部通報。落實“一案雙查”,既追究當事人責任,也對失職失責的領導干部問責。
2. 建立容錯糾錯機制。區分科研探索中的無意過失與主觀違紀,保護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,避免因怕犯錯而畏手畏腳。
三、廊坊三河市“禁色令”事件案例分析
三河市“禁色令”缺乏充分調研,是典型的脫離群眾實際需求。在旱作所工作中,我們在開展科研項目、制定發展規劃時,同樣要引以為戒。在聚焦科研方向時,要深入農村基層,與農民群眾、經營主體、農業主營部門廣泛交流,把握產業需求,緊緊圍繞水資源高效利用,確定節水品種選育、節水品種鑒定、節水技術研究。
三河市的“禁色令”在執行中,呈現出明顯的形式主義特征。規定缺乏科學論證,卻以行政命令強制推行,不僅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,還嚴重干擾了正常經營秩序,對營商環境造成惡劣影響。旱作所在日常管理中,也需時刻警惕形式主義。在組織會議時,嚴格控制會議數量與時長,確保會議內容務實高效。在文件管理方面,精簡文件數量,避免下發空洞、缺乏可操作性的文件,讓科研人員把精力切實放在科研工作與服務群眾上。
中央八項規定要求密切聯系群眾,堅決反對官僚主義。三河市在面對商戶投訴時,表現出官僚主義作風,對商戶合理訴求置若罔聞,即便輿論發酵后,城管回應仍充滿傲慢,毫無改正之意。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政府公信力,破壞了干群關系。旱作所作為服務“三農”的基層單位,直接與廣大農民、農業從業者打交道,更應以此為鑒。比如在推廣農業新技術時,不能簡單地自上而下灌輸,而要充分考慮農民的接受程度與實際困難,以服務者的姿態,幫助農民掌握新技術,提升農業生產效益,用實際行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堅決杜絕官僚主義作風。
從廉潔從政角度看,此事件中存在權力尋租的嫌疑。旱作所在項目申報、科研經費使用、物資采購等工作中,必須嚴格規范流程,加強監督管理。在科研項目申報評審中,確保評審過程公開透明,防止權力干預評審結果;在物資采購時,嚴格執行招投標制度,杜絕暗箱操作,從源頭上防范腐敗風險,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。 廊坊三河市“禁色令”事件是一個反面典型,為我們敲響了警鐘。旱作所在今后工作中,要時刻以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為指引,密切聯系群眾,堅決反對形式主義、官僚主義,防范廉潔風險。要把正風肅紀反腐與科研工作緊密結合起來,既要堵住“跑冒滴漏”的風險漏洞,也要營造鼓勵創新、寬容失敗的科研生態。通過制度約束、教育引導、技術賦能、文化浸潤多管齊下,推動正風肅紀反腐與科技創新同頻共振,以良好的工作作風推動農業科研事業不斷向前發展,為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提供有力科技保障。